当前位置:首页 > 思念 > 正文

抱怨,弱者和懒惰者才干的事

发布时间:2021-04-28

抱怨,弱者和懒惰者才干的事

抱怨,弱者和怠惰者才华的事

文/吴伯凡 梁冬

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

盖茨的第一个忠告是,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个忠告:世界不会在乎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绩;在你没有获得成绩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由于尊严来自于实力。

盖茨的第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一上来就告知你,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万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适应它。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谁不遵照规则,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全部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当人的动机总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纠缠的时候,他的状态就会非常糟,由于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一个人心有不平,他就会抱怨、评判,就会以一个完善的准则来评判周围的事物,特别是评判周围与他相干的一些事情,这样他满目所及可能都是不公平。这不是说真有那末多不公平现象,而是由于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意识雷达”,一旦产生了“这对我不公平”的动机,他就只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而不会注意那些公平、美好的事情。这就像说一个人的老婆怀孕了,他就会看到街上的孕妇多起来了。其实其实不是这段时间里增加了很多孕妇,只是他之前没有注意到而已。

一个人的“意识雷达”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动机,就常常甚么都不做,他并没有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在抱怨。乃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抱怨当做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一见面就开始抱怨,老板、同事、配偶乃至天气都是他抱怨的对象,但他从没想过怎样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惰性。我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延续的心理惰性。通过宣泄不满、找到不公平,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而寻觅各种借口和托词——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呢?怨他人。

一个人堕入这类状态以后,他就会既不满又等待,但等到甚么时候、等甚么东西他又都不知道,也没有真的想过,就像《等待戈多》的主人公一样。他的批评和抱怨其实不意味着他有实质性的见解,也没有表明他有一种要改变现状的意向。

不抱怨其实不是闭上嘴不说话,不是唾面自干,更不是要容忍不公正、丑陋的现象和坏人坏事,乃至去助纣为虐。关键是要直面现实,要想着怎样去解决问题,对要做些甚么,心里要有数,这叫作管理。抱怨不是管理,它只是抱怨而已,所以批评家和评论家常常是不受欢迎的。在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社会里,批评家常常也是不受欢迎的。比如,影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导演挣的钱多,股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基金经理挣很多。由于在这些领域里,前者不如后者对社会的贡献大。《快公司》杂志的一篇题为“如何面对公司里的批评家”的文章说,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诸多英国历史名人中,没有一个是评论家。

一个人如果处于闲散、无所事事或准无所事事的状态,就会产生非议或对周围的一切指指导点。所以一个单位内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议他人,那只能说明这个公司冗员太多。如果一个公司忙到人手永久都不够,哪有时间去抱怨他人,去指责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最少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说明你还不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