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境不可怕,怕的是无信仰
文/简小卡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飘流记,幸与不幸,如人饮水,心里有数。
2012年,华人导演李安携影片3D巨作《少年派的奇异飘流》震动出场。是震动,没错。全景3D殊效竹苞松茂,逼真感觉犹如亲身经历一场风暴。从商业角度来讲,继《阿凡达》以后,这类三维观影模式仍然吊足观众胃口,而演员高超的演技更不需多说。
笔者很庆幸当天错过另外一场电影,选择了《少年派的奇异飘流》。直到影片结束,我还沉醉在老虎上岸后转身离去的画面。
关于信仰
《少年派的奇异飘流》中的两个片断讲述了有关信仰的故事。第一,少年派的全名叫帕西尼,读音同小便的单词。由于自己的名字,他常常被同学取笑,后来少年派将自己的名字称为π。π是无穷不循环的,这个名字说明了人生的不可预感性;第二,派的父亲是动物园园长。某天,派去参观老虎,拿起饲养员准备的肉打算丢给老虎吃。就在老虎张开嘴巴要吃少年派手中的肉时,他被父亲拦下了。父亲说,老虎就是老虎。不过少年派不信,且深感委屈。
影片告知观众:信仰救了派。在物欲纵横、消息四通八达的快节奏社会,信仰仿佛离生活愈来愈远。其实不然。所谓信仰,是由心而发的自救,不是神,但又感觉神的存在,勾画一个坚定的符号。在危险的时候,在无处潜藏的时候,求生的信仰越发坚定。
一个人从濒死中逃离出来,会豁然开朗,相信神的存在。其实,那个神便是你自己。
关于人生
影片《少年派的奇异飘流》的两个开放式结局一直是观影者热中讨论的话题。一个是派和他的动物朋友们;一个是水手、厨师、母亲和派吃人的故事。故事的情形是跟随上帝的善,故事的结局却是人性的恶。影片用了80%的长度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留给真实结局的只有20%的剧情。为了80%的美好,观众可以不去思考所有的逻辑,只需要一个完善的结局。就算明知老虎的本性是残暴的,也还存着美好愿景,这是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生亦如此。
在派的脑海中始终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千变万化。就算在海难时,当派落入救生艇的霎时,心中仍有些欣喜划过,那是一种对生命未知情绪的期待、不安与兴奋在相互纠结。电闪雷鸣般的挣扎、披荆斩棘的刺激、镜如止水的安静、海底世界的离奇??这些全部来自于青春的豪情。因而,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飘流记,幸与不幸,如人饮水,心里有数。
关于教育
终究,电影《少年派的奇异飘流》的剧情像海浪一样,涨起以后落下。这部影片留给观众思考的无疑是派带来的意义。本片以一个童话的姿态,用另外一种隐形的气力,将每一个人心底看不见的东西讲出来,让观众看见一个真实的社会。而对无数像派一样的少年,经过叛逆、质疑以后一次次找回真实,回归正轨。这些少年正一步步,成为家人、朋友,或陌生人。(文章转载自简小卡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