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念 > 正文

从学生到社会人——写给所有处于转型期阵痛的娃

发布时间:2021-04-27

从学生到社会人——写给所有处于转型期阵痛的娃

从学生到社会人——写给所有处于转型期阵痛的娃

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会成长很多。我觉得最美好的是,我没有失去梦想。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就算我丢掉任何东西,为了成长,丢掉一切,唯一不能丢掉的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家,一个就是梦想。

病了三天,病得我豁然开朗。

毕业三个月,工作一年。

我算是快工作一年了,2010年12月6日,我踏入了从大二开始就向往的广告公司,那个梦幻如游乐场的神圣之地。2011年6月28日。DO day,我们公司开创人的记念日,在我拿到毕业证的同一天,我正式入职。

我不算是个经历丰富的人,乃至浅显得幼稚。虽然思考不能把空虚变得充实,但是可让浑沌变得清晰。

也许,这场小病,让我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些事情。头脑里好多好多的想法和事情,一涌而出。

何必把优秀定义

最近认识了一个小女生,聪明伶俐,16岁念的大学,现在才20岁就已具有心理医治师的资历,但有一次却还是像个小女生一样苦恼地跟我说:“我妈说我是家族里那末多孩子里最不争气的一个,我表哥已在哈佛MBA毕业,而且是双学位,现在已留在哈佛当professor;我表妹,舞蹈天才,从幼儿园开始连续好多年参加市里的比赛得第一位,现在已往国家级发展了;我表弟,才10岁,玩游戏已玩到去韩国打比赛。然后我妈就说,我怎样一事无成?我做甚么她都不满意。”

然后今天我就在人人上看到了“清华无敌双胞胎“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答辩”的视频。

我在分享视频的时候酸溜溜地评论了一句:有些人的人生就跟开了挂似的。但事实上,我佩服这个女生,是在我看到了她的时间表的时候,而不是在台下的人看到她的成绩单时传来阵阵惊叹的时候。

但是我也还佩服很多人,极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一事无成的人。

WX,我不太喜欢把他定义。他不是甚么传奇,也不是甚么特例,更没有必要和韩寒类比。我觉得WX就只是一个很真实的孩子,很难得真实的孩子。他优秀吗?高中复读一年,大学休学一年。曾的摄影棚就是在一个违章建筑天台搭建起来的而已。和清华的姐妹花比,他的简历是相当的挫。但是他仍然是个值得被欣赏的娃。

清华姐妹花说:“我的梦想是报效祖国,历来没有变过。立志在研究生期间,全心投入科研,实现清华人科技强国,科技报国的梦想。”

WX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大帮独立的,有想法的,知道自己想要甚么的人比一大帮能够赚大钱的人重要的多。”“我希望未来社会掌握话语权的这么一群人心里是仁慈的。”

振奋的话,和朴实的话,只是表现情势的差异。我其实不是拿清华姐妹花和休学摄影男作比较,根本没法比较。只是从他们话里所流露的信心,能感觉到,有些东西是类似的,有些东西是不谋而合的。

优秀的情势有很多种,是没法被定义的。但是我相信优秀的本质是一样的。当一个人有自己的信心,哪怕信心再如何的微不足道,当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信心而实实在在地行动,实实在在的努力的时候,从这个人身上就会散发出一种光,让人能逼真地感知到。不需要任何认可,那种光就确确切实地存在着。

回到那个小女生的故事,我当时没有对她说的那些话有太多的评价。由于我清楚她相当的优秀,其实不是由于她过去的简历有多丰富,她未来的前程有多无量,而是她说过一句话:“人一生搞清楚三件就够了。第一,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第二,知道自己的出发点在哪里。第三,从出发点到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优秀的人,不需要撒花鼓掌,也不需要再给过剩的压力,他们永久都很清晰,自己在哪里,自己在路上。

生活与“优秀”无关

从实习到转正这一年时间,我可能和很多其他的毕业生一样,在经历着一些转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大脑里很多的东西被拆掉又重组。而里面触及到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生活”究竟是甚么?

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曾和杨斌(我男人)描写过我希望的所谓“生活”,大致和杜拉拉的场景差不多,然后被杨斌批评,不切实际。哈哈,人都总有幼稚的进程,人没有开始生活永久不知道生活是甚么。

现在又有很多快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孩子们,虽然没有具体地描绘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但是大致能够看到那样的影子: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不错的收入。职业计划大多是像在人人或其他求职网站上流行的那些帖子上的牛人一样,考个证,出个国(能留固然就不回来了),然后去四大,去各种垄断行业,再不济去个快销也最少500强。

所以,听到很多孩子的说法是:“我是学广告的,我想投4A。”“我的专业虽然是甚么,但是我想去外企,像宝洁啊,联合利华啊。外企是否是对英语要求很高?”“我到底出国读甚么专业啊?我喜欢传播,但是在国外很难找工作啊?我想留外面不想回来了,但是我对金融一点兴趣都没有。”

每当我听到类似的话,有点不知道该说甚么。我相信每一个人在初入社会的时候都有向往,都有自己的想象。我也其实不认为这些有甚么问题。那天出差回来的路上,还和公司的创意副总监聊天,说起我们客户团体的大老板们的时候,他就说,这些个当年第一批高考出来的北京大学毕业生,这些当年最优秀的人材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应当也是斗志昂扬想有一番作为的吧,现如今,看他们的那种多少带有一点防备的儒雅和平静,几经风霜出来的啊。

我想说的倒不是现实和梦想的落差的问题,不单单是这个问题。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都习惯于要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社会普世价值所认可的“优秀”的人,而没有人真正关心,我们活着是为了“生活”,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这点和刚毕业还有理想是不冲突的,但问题就在于我们的“理想”过于单一化,最少在这么多年的教育体系与的社会环境的浸淫下,丧失了“理想”本来的模样,not really down to earth,这些“理想”很多时候脱离了“生活”的本位。

我觉得这个和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有关,和我们资源稀缺有关,和单向思惟教育下培养起来的思惟惯性有关,和我们的媒体环境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有关:一些表象被各种社会化媒体的胡蝶效应所放大,而掩埋了我们真实的生活——猖狂的人有多猖狂,不幸的人是有多不幸。

一边是富二代70码,一边是清洁工救小悦悦;一边是00后圆桌上齐齐耍ipad,一边是宅男卖肝买iphone;一边是调侃苹果的“潘一千”;一边是吵着让父母在北京买房的16岁小博士。到处充斥着种种被放大了的社会百态,但就是没有人在真正关心过“生活”,究竟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是在这些社会百态之下一个怎样的形状?(励志文章 )是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下怎样的姿态?

可能再深挖下去,有太多太多东西说不清楚,最少不是我能力范围内能够说清楚的了。但是关于“生活”认知的缺失着实很可怕,以致于我们不单单在职业计划上,更在人生的其他各个方面,会有如此多的盲目乃至不幸。

可能这么说都太虚无了。有一个在普世价值下会被认为混得不怎样样但活得很快乐的朋友跟我说过一句话:生活就是过日子,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我至今都记得这句话,我现在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实在,最少我能感觉到他说出这句话来是由于他对生活的酷爱。

我的一个尊长,一个有着博士学历的处女座的尊长,跟我说过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没有成绩感,我当时不太懂事很轻易地就说了一句:那为何不换一份工作呢?她就说:“怎样换?换甚么工作?换一份工作怎样生活?要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需要多少多少钱,换别的工作能够支付起这些费用吗?”

也许我妈妈说得也对,那个年代的人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上有老,下有小,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物资基础是你不能想象的生活的重任给逼出来的。但是不论如何,关于“要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需要多少多少钱”这样的观点我始终保存自己的看法。

有段时间我很纠结,为了各种事情而纠结,另一名一样也是处女座的尊长在我们途经一个超市的时候,正好有一些下了班的超市员工在嬉戏打闹,那位尊长就跟我说:“你看!人家不也活得很开心吗?生活就是要让自己快乐。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鼓动所有人都要成为优秀的人,而不是教育我们怎样生活,怎样成为快乐的人。”这个尊长并没有那末高的学历,但是生活质量上也不输,我觉得他的生活态度为他带来了更多物资之外的东西。

社会虽然是弱肉强食,但人生其实不是不成功便成仁。人一生,更重要的是生活。生活的质量不取决于吃甚么,穿甚么,玩甚么,开甚么车,住怎样的房子,而取决于一个人感知生活的能力和让自己让身旁的人快乐的能力,这些和金钱地位教育水平是无关的。固然,寻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没有问题,但如果把这个当做唯一或最大的目标,人就失去了感知生活的能力或机会。

回到快毕业要找工作的孩子的话题上,对还没真正工作的娃们容易有个误区,容易把一份职业或一份工作当做通往自己向往生活的一扇门,实际上其实不是那末回事,不一定是挂钩的。工作不是实现生活的手段,而是生活的一部份。

工作也只是生活的一部份,其实不是全部。特别在娃真正进入一个行业发现其实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末回事后,那种落差会影响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情绪。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不错的收入其实不一定能够为你的生活带来很多,一份马马虎虎的工作,一份不多的收入也未必会就让你的生活就很惨淡。

实际上,人一生都在寻求本性与愿望的释放和被社会属性的束缚上挣扎着,人的渺小和无能让我们一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沉醉在痛苦当中。步入社会之前,对生活有一种比较靠谱的认知和态度,非常重要。由于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进程中,很多的不适应都源于我们对“生活”这件事的无知。

我们只被告知过如果你不够强,如果你不够优秀,就不能如何如何,实际上,生活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没有人非要如何才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这是像我这类对社会比较无知的人,在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型的阵痛的进程中思想上最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