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最重要的成份
文/多丽丝·奈斯比特
年轻其实不容易,我知道你们有很多压力。
首先是学习的压力。“我感觉我让父母失望了。” 一个青年学生说,他在高中学习中获得的进步并未到达父母的预期。我肯定,父母想让他成为最好的,但有时父母眼里最好的,对儿女的生活而言未必最好。
而且,父母和祖父母的成长环境与你们现在所经历的大不相同,从父辈们有保障的铁饭碗到残暴竞争无保障的就业市场,仅仅是两代人时间。
另外,如果你想结婚, 未来的岳父母会希望你有一套房子。但如果房价不断爬升, 怎样买得起?
你可以抱怨世界不公平、基因不够好,家庭条件、教育体系、老师、就业市场乃至当地政府,都不如人意。但这杯水车薪,我们生活在不同环境下,大多数条件我们没法选择。但可以选择的是,充分发挥我们已具有的,尽自己的全力。
在欧洲,人们喜欢玩牌。发牌时,固然会有人拿到好牌、中等牌或糟透了的牌。但这未必是游戏结果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你如何出牌。生活也一样,重要的是你如何处理挑战和机遇。
一本心理学杂志刊登了一个关于双胞胎的研究。虽然一个研究不能代表全部,但它却提供了一种不同方法。
这个研究的对象是一对同卵双胞胎。由于有个酗酒的父亲,他们生活在一样的不良家庭环境下。20多岁时,他们接受了采访。两人中的一个像父亲一样,成了酒鬼;另外一个则在一家大公司有着使人尊重的地位。相同的DNA下,两人为什么如此不同。(励志文章 )他俩分别给出了相同答案:“有这么个父亲,你还能期望甚么?”
父亲确切很关键,但区分在于不同的态度。一个儿子把自己犯的错都归咎于父亲;另外一个则把父亲作为反面教材,鼓励自己与其不一样,并为自己的人生付出最大努力。
或许你会问,不管和基因有没有关系,我该如何鼓励自己在生活中做到最好?
首先要认识到,我们的确是有选择的。如果你不去选择,就等于自动放弃了选择的机会。没甚么能回避的,一个选择肯定会带来某种结果。每一个决定都有相应的风险,对改变的恐惧常常存在。
我们会不断问“要是这么做,会怎样”,但没有答案。要是我选择一所不那末着名、但不会很严格的学校,会怎样?要是我在一所职业大学就读,会怎样?要是我压根不想读书,而去学一门喜欢的实用技术,如裁缝、发型师、工匠,又会怎样?试想,如果从事一门你一点也不喜欢的职业,会有多糟。
鼓起勇气作出对自己真正有益的决定,即便它不那末受欢迎。对那些想让你参加狂欢集会的朋友们,说一声简单的“不”,可能会招致嘲笑;但比起学业考试的重要性,这点嘲笑根本没必要放在心上。
有时,我们不能不让我们所爱的人失望, 当我们不再依照他们所期望的、而是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时。不过,“自由意味着责任,这就是为何大多数人惧怕它的缘由”,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
同时,正如德国作家和管理大师斯普伦格在其著作《自我依托的原则》中所言,“悲叹就像沾染病,人们不由得被沾染”。你也许常看到同事抱怨,“不做甚么”的理由通常比“去做”的理由,更容易找到。但别忘了,哲学家卡尔·波普说过,“没甚么比悲观更不负责任”。
春季来了,这正是将悲观想法从脑中清算掉、换上乐观态度的好时候。爱迪生终究发明了第一个电灯泡时,他告知记者,之前制作的250个模型没一个运行成功,“每次尝试我都学到了一些东西,并将其利用到下一次制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