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成功动身
文/陈向东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想走不同的路,走自己的路,走出有特点的路;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得走相同的路,走共同的路,走在一起走的路上。时间节点不同,空间方位不同,主观认知不同,每一个人就会更多地被贴上和他人不同的标签。但不论时过境迁,万物轮回,还是朝代兴衰,每一个人匆匆来匆匆过的路径却也大致相同。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另外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最好的,以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父母,不同的乡邻,不同的空间;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相同的,有血有肉,有家有爱,有哭有喊。渐渐地,有些人开始走得更快,更得更稳,走得更加坚定,有些人走得总是那末扭扭歪歪,呲牙咧嘴,蒙蒙撞撞。作为一个生命,每一个个体都有渴望,都有欲求,都有梦想,都犹如自燃物般,总会有机会靠自己就能够熊熊燃烧。所不同的是,有些人渐渐丧失了自燃的能力,必须得靠他人点燃才能燃烧;有些人完全消失了燃烧的能力,成了完全的纯洁的完全的不燃物,任你万般恳请,凭你柴火尽烧,任你眉头紧锁,凭你“哪吒闹海”,他自纹丝不动。
为何刚开始人们都一样,到了后来,任何人的差异如此巨大呢?有人说,由于有人聪明,有人愚笨。但历史上,为何那末多聪明的人后来都没有大的作为呢?钱钟书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做事情很难成功,缘由有二:一是不愿下笨工夫;二是他们没有找到他们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却去做一些在他的价值观体系中不怎样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内心缺少全力以赴的动力。”有人说,由于有人家庭背景好,有人家庭背景差。但历史上,为何会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为何人们会嘲讽某些官二代,为何人们特喜欢“屌丝逆袭”?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写道,“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来,后来人们的差异是由于“崎岖”程度不同,是由于“艰辛”付出不同。
到这时候,我们紧接着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何有人愿意忍耐“崎岖”,为何有人愿意付出“艰辛”,为何有人愿意“头悬梁,锥刺骨”,为何有人愿意闻鸡起舞,顿学累功?我想,最为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成绩动机不同吧。有人想干一番大事,成绩一番事业,那就会给自己一个较高的目标;有人想舒适和安逸,开开心心过日子,那就会给自己定一个适中的目标;有人连自己都不相信,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就不会设定任何目标,也只能是随波逐流罢了。
甚么样的人材会给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呢?或说,甚么样的人材会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呢?自然的逻辑推理肯定是那些曾实现了较低目标的人们吧。如果一个人总是受挫,历来不知道成功是何物,很难想象他会期待着愈来愈高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成功地做了一件事情,体悟了成功的喜悦,自然也会想去具有更多的成功。当不断去追逐自己的更高目标的成功时,就会养成一种要实现更多成功的核心习惯。《习惯的气力》一书中写道,能成为核心习惯的核心缘由就是所谓的“小成功”。“小成功实际上是细微优势的稳定应用,一旦一个小成功完成了,就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的出现。小成功能够带来改造性的变化,由于它能够将细微的优势转变成一种模式,让人们相信更大的成功行将到来。”“小成功其实不会以整齐直接、连续的情势出现,不会每步都让你确切地感到自己在靠近设定好的目标。更常见的是,小成功零散散布,就像那些微型实验一样,测试关于阻力和机会的深层理论,并发掘出情况有变之前未被发觉的资源和障碍。”
这样说来,小成功对我们核心习惯的养成相当重要,我们无妨想一想,如果我们在某方面做得不错,得到了很多表扬,自己总是超自信,必定是在这方面获得了很多的小成功,最后不断积累正向的外在鼓励和内在鼓励,后来也就越做越好。所以,到后来,我们会发现,人们的成功其实不复杂,有时乃至很简单。人们的失败常常是由于你的核心习惯早已决定了你成为输家。人们如果在一个方面善于分析和运筹帷幄,在其他方面自然也会技高一筹。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过亿的企业老板施瓦布总是思考如何提高公司效力。在一次集会上,艾维?李对他说:“如果你允许我跟你的每一个部门负责人谈话15分钟,我就可以提升你的公司效益。”3个月后,施瓦布寄了一张相当于今天70万美元的支票给艾维?李。我们可能想象不到的是,艾维?李只是向施瓦布公司的每一个部门主管提了一个如此简单的相同的要求:在未来的90天中,在每天离开办公室前,都列出第二天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6件事,并依照优先顺序排列。孰知3个月过后,公司事迹竟然有了巨大的提升。其实,这样的说法在有关时间管理的书中比比皆是,但是我们做到了吗?谁能真正做到呢?谁能真正具有这样的核心习惯呢?
哈佛大学毕生教授尼古拉斯和同事做了一项关于肥胖症的研究,最后的结论非常“得罪”一些人,真实超乎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的朋友发胖,那末我们在未来2⑷年发胖的几率会上升57%。如果这位朋友是我们最要好的朋友,那末这类风险会上升3倍——我们的发胖的几率达171%。换句话说,肥胖症具有很强的沾染性,它通过社交网络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发胖实际上是一种习惯。你吃饭总是吃得很饱,你喜欢吃大鱼大肉,喜欢喝含糖量高的饮料,很少吃蔬菜,你喜欢蜷卧在沙发上看电视,你很少运动锻炼,很短的距离你也喜欢开车去而不是步行走着去……那末,这些行动一旦日积月累构成你的核心习惯,你一定会发胖。哈佛教授的研究说肥胖症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其实真正传播的是这些致使发胖的行动习惯。你和肥胖的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越多,你的行动就越容易被他的这些习惯所影响,长此以往,你具有了那些致使长胖的行动习惯,因而你也就真的长胖了。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说明了行动习惯的影响作用。
20世纪苏联的著名科学家柳比歇夫,他在多个领域成绩非凡,是生物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翻译家等。他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一直坚持写日记,没有中断一天。每天的日记记录了他每天的时间安排和产出,就这样一天不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这件事。就做一件事,坚持50年,我们呢?“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大多浪费在种种恶习之上,很大一部份都是虚度的,全部一生几近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情。”写一篇日记,有了小成功,继续写,不断有小成功,坚持50年,这些小成功叠加,就是大成功啊!
“少了一个小数点,卫星就上不了天。”这句教导说的不单单是粗心,更说的是,认真有多重要,习惯的养成有多重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警示不单单是教训,更说的是一个人的出发点错了,未来肯定就会错得更加离谱,更加难以想象。古罗马恺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战争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酿成的后果。”我在这里更愿意说,重大成功常常是由于一个个小成功,而一个个小成功常常是由于好的习惯。
365个1.01相乘,约等于37.7834;365个0.99相乘约等于0.0255,我用科学计算器计算,结果居然相差1481.7倍。看来,每天进步一点点,跟每天退步一点点的区分,真的是触目惊心啊。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坚守我们的核心习惯,每天都有小成功,每天都有小进步,那末日积月累,就会领先和超出他人,就会到达我们期盼的人生高度。如果我们每天都往下腐化那末一点点,每天都有小失败,每天都有小抱怨,那末年复一年,就会自我坠入我们恐惧的地狱。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晓得习惯的气力,畏敬习惯的气力,从好习惯的养成和坚守开始,具有习惯的气力,驾驭习惯的气力,享受习惯的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