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无努力去当最后一个人
文/冷眉
最近在看柴静的电视专题节目《看见》,她还是那末瘦弱沉寂,闪动着平和却让人不能谢绝的眼光,用她一向的执着注视着这个时期,这个社会。从一个北漂姑娘一步步走来,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变,又一直未变。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没着名校的学历背景,又不是新闻专业出身,那时的她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采取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品一样,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清晨三四点。即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懊丧和不安。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少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唯一支持她的,是性情里坚毅的那部份,既已选择,就不曾放弃。
这我想起我的一名朋友C君,圈子内着名的广告人,而十年前,他不是。那时他还是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大军里靠一份仔细赢得了一家广告公司的会计职位。那家广告公司刚刚起步,没有大客户,也没有多少资源,自然账务来往也少,C君的工作很清闲。一年以后,眼见公司没有起色,许多人纷纭跳槽,C君却留了下来,还像老板申请转行做起了广告策划。他从未向我们这些朋友说起过其中辛苦,但我很清楚,那些年所谓广告策划也只是个广告员的角色,拉单子,跑业务,业务成了以后才有机会做策划。而一般的小业务也谈不上需要多好的策划,布个展台,搞个街头活动,干的大多是体力活。但他就那末一直坚持了下来。
C君是个很勤恳的人,有一次晚上十点多我有事去找他,他正在家里仔细浏览一部砖头厚的《广告案例500篇》。那时,由于几次成功的广告策划,他已在圈子里申明鹊起了。谈完事后与他闲谈,我问起他的职业体验,他说做广告其实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末有趣,真正有趣的部份可能连20%都占不到;你为一个创意修改了十几次,客户最后说还是第一次的方案比较好。我反问他,既然如此,有无想过再转行回去?要知道现在一个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价值不可估计。他给了我一个至今难忘的回答——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中途而废的人,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自认豁达的人,而豁达有时候不过是“放弃”的代名词。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由于回避问题而选择另外一份工作,跳槽到一个新公司,或新行业。现在的管理者们相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员工们则觉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跳槽早已不是一个年底的季候现象,渐渐成了职场中的常态。跳槽者总有理由。诸如领导严苛,同事刁蛮,收入低,压力大。甚或,只是厌倦了瓶颈期的漫长。但很多人都没成心识到,重新选择其实不一定意味侧重新动身,有些问题当下没有解决,换了一份工作,或许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而自己却没有学会应对之策。每一个公司各有各的不同,也各有各的类似的地方,问题、矛盾、旁皇等等总会不断出现,唯一不变的是,人在职场,就必须面对种种问题。
放弃比坚持容易很多,放弃能轻易找到100个理由,让自己谅解自己,乃至可以说,我放弃了这个,是由于它不符合我的理想,我要去寻求我的梦想。但坚持下去,面对的却是不知未来的漫漫永夜,是克服自我的挣扎与痛苦。但也只有坚持下去的人,才真正取得了守得云开见月明以后的成长和成绩感。我的朋友C君,如今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原公司的老板既感念他多年的效率,又器重他的能力,把公司里大部份业务的创意策划工作交给了他做。
每一个人都想当第一。但是通常做最后一个却更好:最后一个放弃的人,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最后一个还在坚持努力的人,最后一个坚持原则和价值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