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念 > 正文

无论如何,请保持冷静的头脑及向上的梦想

发布时间:2021-04-17

无论如何,请保持冷静的头脑及向上的梦想

不管如何,请保持冷静的头脑及向上的梦想

昨晚,我看了东方卫视的专题节目,《东方直播室》看到了一次关于,一名中年的,出身于农村的硕士研究生,由于找不到工作,回农村种地的事实。

近日,我又读到一份媒体的调查报告:三千多名受访者中,约75%的受访者认为家庭出身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同时,只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认可奋斗能改变人生。这也就意味着,十个人当中,只有三个人认可奋斗的意义,相信奋斗能够将他们从父辈的人生轨迹中带离,从而得到比父辈更优越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发展。

这是一个使人心酸的调查结果,在我们提倡,用知识与奋斗来改变命运的同时,很多人在努力过后,仍然发现,现实境况是如此的难以改变、如此的无力,并且它所给予人的失望与无奈却又是如此的沉重。

这类社会地位、职业发展上的“世袭”,是社会阶层固化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下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固化,正逐步描绘出一幅呆滞的图景,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流通的渠道,日益狭窄,“贫二代”实现翻身做“富一代”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而又万分艰巨。

曾被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教育,它所推动社会活动的能力已堕入低潮,当社会正在对教育体制不断质疑时,大家已逐步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下的教育体系,已没法承载寒门子弟们,一跃龙门的梦想了,贫困的“世袭”已变得很是无奈的事情。这类“世袭”其实不只是从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的那一刻开始的,从我们考大学、考高中,乃至是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这类“世袭”就开始如影随形。

强者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丰富的资源,从而一路领先,而弱者,必须付出难以计数的努力,或许才能和先天的强者“坐下来一起喝咖啡”。

记得教育学者杨东平。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进行调研时所得出的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就开始不断滑落。这个结论意味着,个人的出身,同受教育水平之间的联系愈发得紧密,个人命运,依托接受教育来转变也就愈发的艰巨了。

这是一个愈来愈多的人,所能感遭到的普遍现实,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呼唤教育公平,但是决心与口号都是如此明亮的时候,现实境况还是使人失望。前些时,曾竟有人提到过的麻城课桌事件,它反应出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些情况不只出现在农村,城市里的边沿群体,也在承受着教育不公平的种种。

而近期,就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条件,所引发的争辩,所揭露的,正是招生中以户籍来区分对待的不同等现象。一个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多年贡献的群体,他们的孩子在高考时,却因户籍、父母有没有稳定工作等等缘由,诸多受阻,乃至连参加高考的资历也岌岌可危,这是极为不公道的。

一直以来,我们在教育公平方面,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对盘根错节的现状,或许会有人企盼一场大张旗鼓、彻完全底的变革,能一下子将一切都变得美好顺遂,这是童话。

就连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钱理群,在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时,对自己的“屡战屡败”,他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的改革也要遵守“慢而不息”和长时间奋斗的原则。增进教育公平,进而畅通和拓宽社会下层向上层活动的通道,这将是一场长时间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最可悲的并不是是这个进程,所要消耗的时长,而是在这个进程中,众多期望的打碎和梦想的泯灭。就像一开始就提到的那份数据一样,十个同行者中,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三人深信奋斗的重要,深信梦想还有实现的可能。

其实,现实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梦想的打碎,如果你屈服,那你就永久只能臣服于叫做“命运”、“出身”的这些东西。很多没有从父辈那里继承到财富、地位的人们所面临的情况大多是:现实很沉重,未来很遥远。

对这些人来讲,改变命运就是在负重前行,在前行的路上,梦想不应当是肩头的重量,而是助你飞翔的翅膀,它能减轻现实的疼痛感,能让你看到奋斗的意义。

总之,不管如何,负重前行时,也请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向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