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自己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地方确认的东西众人也会承认——这就是天才。
虽然摩西、柏拉图、弥尔顿的语言平易无奇,但他们之成为巨人,其最杰出的贡献乃在于鄙弃书本教条,摆脱传统风俗,说出他们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思想。一个人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视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过的火花,而不只限于仰观诗人、圣者领空里的光芒。惋惜的是,人总不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抛弃了,仅仅由于那是属于他自己的。
在天才的著作里,我们认出了那些自己业已放弃的思想,它们显得疏异而庄严。因而,它们为我们拱手接纳——即使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没有比这更深入的教训了。这些失而复得的思想警谕我们:在大众之声与我们相悖时,我们也应遵从自己确认的真谛,乐于不作让步。
随着学识渐增,人们必会悟出:妒忌乃无知,模仿即自杀;不管身居祸福,均应自我主宰;蕴藏于人身上的潜力是无尽的,他能胜任甚么事情,他人没法知晓,若不动手尝试,他对自己的这类能力就一直蒙昧不察。
相信自己吧!这呼唤震颤着每颗心灵。
巨人们向来如此,他们孩童般地向同时期的精英倾吐心声,把自己的心智公之于众,自本自为;从而拔萃超类。
但人们却常被自己的意识关进了囚牢。一旦他的言行给自己带来名誉,他便受制于众人的好恶,从此难免要取悦于人。他不再能把他人的感情置之度外了。
对外界的让步态度,要挟了人们的自信力。常常,你对自己往昔的言行且敬且畏,只图与之相调和,由于除自己往昔的行动之外,再无其他数据可供他人来计算你的轨迹了;而让人失望又非你所愿。
但为何要回顾过去,为何为了不与你在大庭广众下陈说过的观点相抵牾,就拖着记忆的僵尸不放呢?假设那是你务须反驳的谬论,那又怎样呢?看来即便在纯记忆的行动里,你也不能只单单依赖记忆力,而应当把往事摆在千目共睹的现在来判断,从此以后不断自赎自新——这才是智慧之道。
笨拙的让步调和是小人的伎俩,它为渺小的政治家、哲学家和神学家所崇拜。
我们今天应当确实地说出今天的想法,明天则应确实地说出明天的意见,即便它与本日之见截然相悖。——“哎呀,这么一来你肯定会被误解的!”——难道被误解是如此不足取吗?毕拉哥拉斯就曾被误解,还有苏格拉底、路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还有古今每个有血有肉的智慧精灵,他们唯谁未遭误解?欲成为巨人,就不可避免地要遭误解。
人常常脆弱而爱抱歉;他不敢直说“我想”、“我是”,而是援用一些圣人智者的话语;面对一片草叶或一朵玫瑰,他也会抱愧抱歉。他或为向往所耽,或为追思所累;其实,美德与生命力之由来,了无规矩,殊不可知;你何必窥人轨辙,看人样子,听人命令——你的行动,你的思想、品格应全然新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