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满自信,不甘平庸
有这样一个实验:一名长跑运动员参加一个五人小组的比赛,赛前教练对他说,据我了解,其他4人的实力其实不如你。
因而,这名运动员轻松地跑了第一位。后来教练又让他参加了一个十人小组的比赛,教练把平时其他人的成绩拿给他看,他发现他人的成绩其实不如自己,他又轻松跑了第一位。
再后来,这个运动员又参加了二十个人的小组比赛,教练说,你只要克服其中的一个人,你就可以获得成功,结果,比赛中他紧随着教练说的那个运动员,并在最后冲刺时,又获得了第一位。
后来,换了一个地方,赛前,关于其他运动员的情况,教练并没和他沟通过,在五人小组的比赛中,他委曲拿了第一位,后来十人小组的比赛中,他滑到了第二名,二十人的比赛中,他仅仅拿了第五名。而实际的情况是.这次各个组的其他参赛运动员,同第一次的水平完全相同。
是的,生活中的我们常常就是这样,欠缺对,对手能力的估计,而常常给自己安排着一个较低的位置,就像上学时的学生们:小学的时候,自己是班里的佼佼者,觉得第一位非自己莫属;升到初中后,人多了,觉得自己能考个前十名就不错了,因而一旦考到前十名,便洋洋得意;高中以后,定的目标更低,即使考试稍有出入,也会安慰自己道:高手这么多,已很不错了。就这样,他就会一步步从优秀走向了平庸。
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曾说过,一个优秀的人材,他的自信力,恒久不衰。假使我们本来是一块金子,也最后会由于缺少永久的自信,而甘心变成一粒沙子。我们本来是优秀的。只不过,是我们缺少自信心,一步一步把我们从优秀的高位上拉下来,一直拉到了平庸的位置上。自甘平庸,是人生的一场灾害,也是人生的悲剧。只是,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导演了这场灾害和悲剧。
任何人都不是无所不能,所以避免不了求人。其实,很多时候,求人真的不如求己,他人能做到的,或许你也能做到。
国画大师齐白石三12岁时,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画师。那年他的故乡来了一名号称篆刻名家的文人,求他刻印的人很多。作画是需要用印的,可齐百石是木匠出身,不会篆刻,平时作画用的印章都是找人刻的。因而,他拿了一方寿山石去求那人刻枚印章,那人看也没看,就随手放在了一边,说让他过几天去取。
过了几天齐白石去取。那人退还石章说:“磨磨平,再拿来刻!”齐白石见寿石光滑平整,心下就很愁闷,但既然人家这么说,只好耐心打磨了很久再送去。(励志文章)谁知那人又是连看也不看,仍随手搁在一边。又过了几天去问,仍退还寿石,态度倨傲地让齐白石回去再磨。齐白石气愤之下,收回寿石,决心自己学习刻印,以后再不因此受制于人。齐白石说干就干,没有刻刀,他就找到一把修脚刀动起手来,并连夜刻成一方印章。
第二天,齐白石把自己用修脚刀刻的这方印拿给他人看,没想到竟然赢来一片夸奖声。从此他不断向方家请教刻印方法,并参用雕花手艺,渐渐地学起篆刻来。靠着这类不甘平庸的精神,齐白石终究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师。
试想,如果当时那个人爽快地把印章给齐白石刻好了,还会有自成一派的齐白石篆刻艺术吗?看来,即使是大师,潜能也要靠激起,但关键是你别自甘平庸。
还有一个故事。据传,有一天,东坡居士曾就观世音大士念经坐像,向老朋友佛印禅师发难:“彼自是观音,何必还要念自己的经?”
佛印笑曰:“求人不如求己。”
不但智睿地化解了东坡的发难,而且让众人回味无穷,获益匪浅。
万事我们都会去求观音,却不知观音手持念珠也是在求自己。自己不努力,他人再用力儿,也于事无补,最多只能使你变得更怠惰、更具有依赖性。他人优秀了,平庸的还是你自己。
求人不如求己,由于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甚么救世主,一切都要靠自己。把他人的阻力变成助力,把他人的帮助化成动力,自己的前程自己去掌控,才能走向光辉。只要心中有一片阳光,充满自信,不甘平庸,我们自己也是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