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朝北理想朝南
我没有想过会到江南,而且一待就是好几年。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身不由己。
80后一代人,由于联结着新旧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被打上了特殊的标签。如果可以选择,我还是会选择80后。由于我发现,人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选择。
我诞生在农村,那时候的天很蓝很蓝。梦想只是散落在田埂和草丛中支离破碎的瓦砾,没有人拾起,更没有人想要去拾起。日子总是过得平淡如水,没有半点波涛。
那时候学校在离村庄很远的一个小镇上,每天要走很长很长的土路才能到达。要是碰上下雨天,路上就全是泥巴,只能把裤管卷到膝盖上方,淋着雨、踩在泥巴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趟过去。可是,不管甚么时候回想起来,却总是非常甜蜜,连艰苦的影子都找不见。每天和同村火伴一起动身,一路上追逐着打闹,时光就这么飞逝而过。不知不觉间,周围上学的同学就愈来愈少,愈来愈少,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循环往复地走在泥土路上,一直走了六年。在六年的时光里,我时刻想念那些一起上学而中途离开的同学和玩伴,很悲伤。
90年代初,我升入中学。学校在离小镇更远的县城里,有将近五千米的路程,需要骑车才能到达。那时候,自行车还不是很普及,所以像我这样的同龄人,通常为不会骑自行车的。
从村落到县城,一切都变得异常新鲜,不论是周围同学的穿着还是言行举止,都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是来自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我试图融入他们的圈子,但是我发现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后来,我在语文课本里读到。这叫生活背景决定论。
当我第一次在课堂上被问到“你的理想是甚么”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全部头脑是浑沌没有知觉的。而教室里很多同学的声音在耳边此起彼伏——“我想当科学家”,“我要当医生”,“我想成为作家”……这是我第一次在理想眼前束手无策,我乃至都不知道它的真实面目,它为何而来,将去何方。
上高中后,我又不能不重新面对一个新的问题——贫困。这类由于家庭和社会背景所产生的差异,成为比初中三年更突出的社会缩影,硬生生地摆放在我眼前。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父亲一直以来严格要求的缘由。穷则思变。
高二时,我想要出门远行。这是在那年春季某节地理课上,我望着窗外淡蓝色的天空突如其来的震动。当时所有的中心,都聚焦在升学的问题上。学校和社会都不允许学生有半点非分之想。理想,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惊人一致和坦荡——考上重点大学。
也许很多人默许了这类人生模式下的特有规律,不管贫困还是富贵。
在我上大学的第一年,隔壁班的女同学从宿舍顶楼跳楼,死因很简单,男朋友重新找了一个家境显贵的女孩。而当时,我正在为交纳学费的事情犯愁。刚入学时,是父亲东挪西凑,委曲凑齐了学费,才顺利入学。但是第二年,父亲赋闲在家,断了经济来源,学费就没有着落。纵使我利用所有空闲时间去校外兼职,距离学费的天文数字,仍然遥遥无期。而周围的女同学早已浓妆艳抹,穿金戴银,出入各种名流场所。
大四毕业那年,学校决然扣留了我的毕业证书,由于学费没有缴清。正当我踌蹰无措时,不知父亲从哪里凑足了那笔近乎天文数字的学费。当他把那一沓钞票递到我手里时,我突然有种被压得喘不过起来的感觉,不是钱重,而是父亲一瞬间苍老了十年的感觉,让我仿佛隔世。他甚么话也没说,就是默默地走了。很多年来,这类眼神交换成了我和他之间最直接的语言。
我以为找工作的硬件,不过两条,一是专业技术,二是兴趣特长。而我所依托的,也仅只能是这两条。毕业前一个月,我被武汉一家网络公司录取,做文案策划。而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次,仅仅保持了不到10天,就转到了浙江绍兴一家民营企业。吸引我的唯一缘由,是去做编辑。
进入职场后,我所面临的窘迫更胜过从前。这类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的,成为我与周围同事之间非常清晰地界限。如果说我之前厌弃过家庭出身,那末现在,我反倒庆幸我的农村出身,由于我在伤痕累累中,我可以仍然寻求着贴近土地,保持内心纯净的理想。
只是身处职场,我必须选择让步,必须接受其中所有的挫折和规则。我用了半年的时间,去寻觅其中的突破口,尽可能让自己表现的谦卑,一次捍卫内心深处的执着理想。
我亲身实践了当年在高二上地理课时想要出门远行的动机。只是没有想到,踏上江南却要经历这么多的波折和痛苦。如果说踏上江南只是一个遥远的梦,那它也只是在夹缝里寻求生存的一个梦,终将满身伤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接受红尘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