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念 > 正文

任正非:北国之春

发布时间:2021-03-15

任正非:北国之春

任正非:北国之春

文/任正非

我曾数百次听过《北国之春》,每次都百感交集,都为其朴实无华的歌词所震动。《北国之春》原作者的创作之意是歌颂创业者和奋斗者的,而不是现今青年人误认为的一首情歌。

在樱花盛开春光明媚的时节,我们踏上了日本的国土。此次东瀛之行,我们不是来感受异国春季的气味,欣赏漫山遍野的樱花,而是为了来学习度过冬季的经验。

北国之春总会来临

一踏上日本国土,给我的第一印象还是与十年前一样宁静、平和、清洁、富裕与舒适。从偏僻的农村,到繁华的大城市,街道还是那样整洁,所到的地方还是那样井然有序;人还是那样慈祥、和善、彬彬有礼,脚步还是那样匆匆;从拉面店的服务员,到乡村小旅馆的老太太,从大公司的上班族,到……所有人都这么平和、乐观和敬业,他们是如此地珍惜自己的工作,如此地珍惜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工作仿佛是他们最高的享受,没有任何躁动、不满与怨气。在我看来,日本依然是十年前的日本,日本人还是十年前的日本人。

但谁能想到,这十年间日本承受了战后最酷寒和最漫长的冬季。正由于现在的所见所闻,是建立在这么长时间的低增长时期的基础上,这使我感受尤深。日本绝大多数企业,近八年没有增加过工资,但社会治安依然比北欧还好,真是让人赞叹。日本一旦重新起飞,这样的基础一定让它一飞冲天。华为若连续遭受两个冬季,就不知道华为人是不是还会平静,冷静应对,克服困难,期盼春季。

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连续十年低增长、零增长、负增长……这个冬季太长了。日本企业是如何度过来的,他们遇到了甚么困难,有些甚么经验,能给我们甚么启示?

这是我们赴日访问的目的所在。

华为经历了十年高速发展,能不能长时间延续发展,会不会遭受低增长,乃至是长时间的低增长;企业的结构与管理上存在甚么问题;员工在和平时期快速提升,能否承受得起冬季的酷寒;快速发展中的现金流会不会中断,如在江河凝固时,有涓涓细流,不导致企业处于完全停滞……这些都是企业领导人应预先研究的。

华为总会有冬季,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季?这是我们在日本时时思索和讨论的话题。

奋斗是一个民族突起的动力源泉

在一个偏僻乡村的小居酒屋,巧遇一群旅游的日本退休老人,他们为我们热忱地演唱了《拉网小调》,我们也情不自禁地与他们同唱北海道民歌《北国之春》。

他们那样乐观、热忱、无忧无虑,感染了我。相比之下,我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人有操不完的心,心事重重,活得很累。我们父辈们沉重的心情,他们至死也没有轻松过。

我曾数百次听过《北国之春》,每次都百感交集,都为其朴实无华的歌词所震动。《北国之春》原作者的创作之意是歌颂创业者和奋斗者的,而不是现今青年人误认为的一首情歌。

当一个青年背井离乡,阔别亲人,去为事业奋斗,唯有妈妈无时无刻不在关怀他,以致城里不知季节已变换,在春季已来临时,还给他邮来棉衣御严冬。而我再没有妈妈会给我寄来折耳根(鱼腥草)、山野菜、辣肠……了,这一切只能长存于永久的记忆。儿行千里母担扰,天下父母都一样,耽忧着儿女。我写的《我的父亲母亲》一文,日本朋友也译成了日文、英文让员工传阅,他们误认为我是孝子。我是由于没有尽到照顾父母的责任,精神才如此内疚与痛苦。我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工作,忘了父母的安危,实际上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

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取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份,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五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他人是不是已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样样?

棣棠丛丛,朝雾蒙蒙,静静的水车,小屋,与阵阵无忧无虑的童谣声相伴的是父兄的沉默寡言。我们多数人能去读大学,都是父兄默默献出自己的结果。他们含辛茹苦的,一点一点的劳动积攒,来供应远在他乡孤立无助的游子,他们本身反而没有文化。他们用自己坚固的脊梁,为我们搭起了人生和事业的第一个台阶。

希望他们别太苦了自己了,愁时相对无言也沽两杯薄酒。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他们,千万不要厌弃他们,千万不要忘记报答他们。

由此我想到,我们每个人的成功,都来自亲人的忘我奉献,我们生活、工作和事业的原动力,首先来自妈妈御冬的寒衣,来自沉默寡言的父兄,故乡的水车、小屋、独木桥,还有曾爱过你但已分别的姑娘……

《北国之春》是日本人民奋斗的一个缩写。

我亲身领悟过日本人民的勤奋,没有他们这类精神,就很难用二三十年时间,就从二战的废墟中突起。日本民族善于精工,在产品经济时期大放过光芒,让全球人民对日本人民刮目相看。我也领教了他们在困难时期克服萧条的忍受与乐观精神。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窄,而且大多数是高山,日本民族因此养成了善于把“长大厚重”的东西,作成“短小薄轻”,长时间养成了精工的习惯。小小的花园,是那样的竹苞松茂;(上接第F3版)小小的街道是那样的整齐、精美,以致任何一个角落都让人舒适惬意。小小的功能强大的相机;曾追风逐电般席卷世界市场的家用电器;一个无煤炭、铁矿、石油……的国家,生产的优良汽车遍及全球。日本人民的勤劳,与德国民族的执着,在电机产品产业时期,震动了世界。他们无怨无悔,勤奋努力,不断奉献的精神,创建了日本的繁华。

日本目前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其国民的忍受、乐观、勤奋和奋斗的精神未变,信心未变,对生活和工作的酷爱未变。天道酬勤,相信日本能够度过这寒冷的冬季。

日本企业遇到了甚么困难?

我们访问的是实业型公司,这样的公司相比其他类型的公司好一些。产品还在市场上有销售,现金流还能转得动。只是八年的经营成长曲线是一条平线,几近没有增长,工资总额也几近没有增长,乃至还略有降落。

日本企业面临的三种多余,沉重地压在企业的头上,使之调剂困难。这三种困难是雇佣多余、装备多余和债务多余。这三种多余的调剂,触及机构改革、结构及产业重组,向发展知识创新产业过渡,和培养核心经营能力和向速度经营的转变。过去的日本企业体制,束缚了这类转变,使之困难重重。日本企业真正感到了,不是做甚么事好,做甚么事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核心竞争力。

如果,华为的增长速度大幅减慢,日本企业的三种多余都会在华为出现。没有尽早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就会陷于被动。

随着日本企业长时间不吸收新员工,员工平均年龄逐渐增大,人材结构由宝塔形转向纺锤形,优秀的人材少,新生气力少,年龄大的一般员工多,使企业缺少活力,而且工资本钱较高。由于人材的活动减弱,职位相对凝固,使创新明显不足。

日本企业的内部改革滞后,国内企业竞争不剧烈,企业内部员工也缺少必要的竞争。促使企业改革的内因、外因,并没有由于经济不景气凸显。日本企业完全靠本身气力实行较大的改革,十分困难。如前所讲,日本是一个治安很好、生活很舒适、稳定的国家,虽然八年未涨工资,并未足以要挟消费,人们比较安于现状的生活,日本人连留学都很少出去。这类安定,也不利于迫使企业痛下决心进行改革。

虽然他们已废除年功序列制、毕生雇佣制,加强了绩效考核,日本企业现在内部也开始进行改组,重新划分结构,从一个大公司甚么都干,逐渐收缩到几大领域,然后这几大领域财务独立,共同品牌,使核算目标清晰化等等,但观念和文化的惯性使这类变革的努力见效不大。

日本企业也开始推行员工持股制度,激活和推动员工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日本的法律本来是不允许员工持股的。但日本企业在根本的竞争力提升上并没有有力度的行动。治标不治本,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存在,苦熬是熬不出头的。

由于日本一向比较求稳,导致企业经营者年龄偏大,决策进程过于谨慎。许多重要决策必须一致通过,少数人通不过,要做工作,乃至有时做不通就拖着,这类决策的安全性拖累决策的及时性。过于民主的决策体系其实不一定是好的。

日本的企业相比亚洲其他国家已比较国际化,但他们总结他们的失败之因时,还是说他们不国际化。想一想华为比松下、NEC的国际化还差多少,有甚么可以值得盲目自豪的。亚洲企业的国际化本来就难,我国在封闭几十年后,短短廿年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持国际化。华为的国际化步伐更难,仅仅由于大量的外籍员工,读不懂中文的文档,大量的国内员工英文也没过关,就足以看到华为的国际化是多么的困难。如果不克服这些困难,华为也多是昙花一现。

日本政府也决定在2003年之前,处理完不良债务,把33兆亿日元的债务从银行买过来。实行小政府,确立地方分权。进行税制改革,下降所得税,提高消费税。

实行教育改革,改变过去的平均教育法,采取因材施教的分类教育政策,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年轻人的创造力。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引进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IT建设,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为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打下基础。

华为怎样办?

有人将企业比做一条船,松下电工就把自己的企业比做是冰海里的一条船。在松下电工,我们看到不论是办公室,还是会议室,或是通道的墙上,随处都能看到一幅张贴画,画上是一条行将撞上冰山的巨轮,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唯有你。”其危机意识可见一斑。在华为公司,我们的冬季意识是不是那末强烈?是不是传递到基层?是不是人人行动起来了。

华为还未处在冬季的位置,在秋末冬初,能认真向他人学习,加快工作效力的整体提高,改进流程的公道性与有效性,裁并没必要要的机构,精简充裕的员工,加强员工的自我培训和素质提高。居安思危,或许冬季来临之前,我们已做好了棉袄。

华为成长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一个落后网改造成为世界级先进网,迅速发展的大潮流中,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本身并没有经历惊涛骇浪、洪水泛滥、大堤崩溃等危机的考验。因此,华为的成功应当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

甚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实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华为经过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或许会构成我们的灾害。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喝彩声中出的海。

我们有许多员工盲目地在自豪,他们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到我们在局部产品上偶然领先西方公司,就认为我们公司已经是世界水平了。他们其实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世界的发展走势,和他人不愿公布的潜伏成绩。华为在这方面很年轻,幼稚,很不成熟。

华为组织结构的不均衡,是低效力的运作结构。就像一个桶装水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一样,不均衡的地方就是流程的瓶颈。例如:我公司初创时期处于饥寒交迫,等米下锅。早期十分重视研发、营销以快速适应市场的做法是正确的。活不下去,哪来的科学管理。但是,随着创业早期的过去,这类偏向并没有向科学公道转变,由于提升到高层的干部多来自研发、营销的干部,他们在处理问题、价值评价时,有不自觉的习惯偏向,以使强的部门更强,弱的部门更弱,构成瓶颈。有时一些高层干部指责计划与预算不准确,本钱核算与控制没有进入项目,会计账目的分产品、分层、分区域、分项目的核算做得不好,现金流还达不到先进水平……但如果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不能使公司的组织均衡的话,这些部门缺少优秀干部,就更不能实现同步的进步。它不进步,你自己进步,全部报表会好?天知道。这类偏废不改变,华为的进步就是空话。

华为由于短暂的成功,员工暂时的待遇比较高,就滋生了许多明哲保身的干部。他们事事请示,僵化教条地履行领导的讲话,生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成为对事负责制的障碍。对人负责制与对事负责制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制度,对人负责制是一种收敛的系统。对事负责制是根据流程及授权,和有效的监控,使最明白人具有处理问题的权利,是一种扩大的管理体系。而现在华为的高中级干部都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对人负责制,使流程化IT管理推行困难。

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堆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力不高的本源。我看过香港秘书的工作,有条有序地一会儿就把事做完了,而我们还要摸摸索索,做完了还不知合格否,又开一个小会审查,你看看这就是高本钱。要迅速实现IT管理,我们的干部素质,还必须极大地提高。

推行IT的障碍,主要来自公司内部,来自高中级干部因电子流管理致使权利丧失的失落。我们是不是正确认识了公司的生死存亡必须来自管理体系的进步?这类进步就是快速、正确,端对端,点对点,去除许多中间环节。面临大批的高中级干部随IT(管理)的推行而下岗,我们是不是作好了准备。为了保住帽子与权杖,是不是可以不推行电子商务?这关键是,我们得说服我们的竞争对手也不要上,大家都手工劳动?我看是做不到的。沉舟侧畔千帆过,我们不前进一定死路一条。

华为存在的问题不知要多少日昼夜夜才数得清楚……

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自我批评,不断地建设与改进,总会有前途的。就如松下电工昭示的救冰海沉船的唯有本企业员工一样,能救华为的,也只有华为自己的员工。历来就没有甚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美好的明天,全靠我们自己。

冬季总会过去,春季一定来到。我们乘着冬季,休养生息,加强内部的改造,我们和日本企业一道,度过这严冬。我们定会迎来残雪消融,溪流淙淙,华为的春季也一定会来临。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常常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惶者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