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励志文章:失败是失败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梁菲研究生毕业后,如愿进入一家很不错的公司担负总经理助理。这是一个能够直接接触企业中高层的职位,具有非常好的学习与自我提升的机会。
总经理助理有非常琐碎的工作需要处理,需要细致而且有计划性,具有雷厉盛行的魄力。而梁菲非常关注周围人的感受,很难强行要求他人,显得比较软弱。她觉得如果不能够改变现状,将得不到提升管理岗位的机会。为此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想要突破自己的“短板”。比如,遇事强硬,多要求;为自己准备了本子、录音笔,希望能记下每件提早应当安排好的事情,每个需要注意的要点;她还养成了记“毛病笔记”的习惯,将自己每次工作中产生的失误记录下来,并在后面写上了下次应当作出的调剂等等,希望能够帮助自己变成一个细致、有条理且计划性强的职业经理人。
坚持了一段时间下来,她工作中的计划性有所提升,失误的出现率也有所降落。但是由于她在工作中态度比较强硬,和周围同事本来朋友般和谐的关系冷了很多,更多是公事公办的来往。
面对满满的“毛病笔记”,她觉得很不舒服,很受挫。但善于坚持的梁菲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由于她深信如果不能克服缺点,不能超出失败,就不会取得成功。
由于她坚信一句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
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木桶理论是我们熟知的理论:一个木桶不管有多长的板,终究能够装下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在我们的职业发展中,对许多人而言,对本身弱点的惧怕常常压倒了对自己优势的信心。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场纸牌游戏,我们每一个人手中既有优势牌,也有弱点牌,但是我们大部份人认定弱点压倒优势。
曾在心理咨询课程中遇到一个非常受挫折的销售员。他喜欢实干,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善于关注他人的感受,但他一直困惑于自己不善于找到与人闲谈的话题。每次看到别的销售人员能够天南地北地与客户、老板侃大山,关系很和谐的模样,他就觉得非常羡慕。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乃至强行去背诵他人聊天时候的每句话,但是一到了新的地方,遇见新的人,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个话题又不应景了。在一再遭到挫折后,他开始怀疑或许是由于甚么童年影响或是其他甚么心理因素,因而报名参加心理咨询的课程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这真的是一个“问题”吗?难道一定要超出无数次的失败,才能够取得成功?
失败是失败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成功其实不是失败的对峙面,对失败的研究其实不能帮助我们学到甚么成功的经验。
我们会毛病期望能通过研究对我们服务不满意的客户来了解满意的客户,通过员工的弱势来促使他们发挥优势,通过了解病症来知道如何保持健康,通过离婚来了解婚姻,通过悲伤来体会喜悦。
对不成功的团队进行研究,你会发现团队成员之间时有争执。而对成功的团队进行研究时,你会发现他们的团队成员之间也一样有很多争执。因此,为了找出成功团队的秘诀所在,你就得对成功的团队进行调查,找出他们在不争执的时候都做了些甚么。
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就要学习了解成功的特点。一个人或一个机构要想成功就要扩大优势而不是简单地靠弥补弱势。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出色》一书中也提出了一样的想法,他提出那些伟大的公司都把精力放在少数“世界上就他们能做得最好”的几件事情上。通过对优秀企业的研究,不管从星巴克到雷克萨斯,从苹果到戴尔,从沃尔玛到百思买,你都能发现他们中的大部份都想方想法把这条建议付诸实践。
成功者虽然路径各异,却有一定之规。之所以人比人,气死人,就是由于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越比越灰。与其老想自己没甚么,不如多想自己有甚么,然后想法把它用好。这不是说,人可以疏忽缺点,而是与其追寻盲目的“琴棋字画”,还不如“断其一指”尽可以由它去。
能绕过去的,都不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