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念 > 正文

励志文章: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发布时间:2021-02-12

励志文章: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励志文章: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独有的细致入微的视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奥斯汀毕生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都是中小地主阶级、牧师等人物,和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致入微的视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特别是名流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滑稽,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当时英国读者的欢迎。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还没遭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平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常常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笨拙、自私、势利和盲目的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十九世纪初叶,一扫盛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她的作品反应的广度和深度还很有限,但是她的作品好比是“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里窥视到全部社会形态和人情圆滑,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称赞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简·奥斯丁诞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过着平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奥斯丁排行第六。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只是九岁时,曾被送往姐姐的学校伴读。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终生最好的朋友,但是奥斯丁的启蒙教育却更多得之于她的父亲。奥斯丁酷爱读书写作,还在11、二岁的时候,就已开始以写作作为乐事了。成年以后,奥斯丁随全家迁居屡次。1817年,奥斯丁已抱病在身,为了求医方便,最后一次举家再迁。但是在到了曼彻斯特以后不过两个多月,她就去世了。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丁毕生未嫁。去世时仅为四11岁。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近都经太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狂妄与偏见》(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再算上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都写于十八世纪的九十年代,通常算是她的初期作品。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6)和《劝导》(1818)则写于十九世纪,算是后期作品。这六部作品,总共不过一百五十万字(中文),数量不算多。作品开始出版时,销量也不算很大。

可是她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却随时间的过去而日趋显得重要,以致竟有批评家认为:作家当中,她的写作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可谓是英国之自豪。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托·巴·麦考莱语)。

另一名把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他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产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近所有作家的名誉,惟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

赞美奥斯丁的作家,从瓦尔特·司各特开始,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粗略一排就有:特洛罗普、乔治·艾略特、柯勒律奇、勃朗宁夫人、骚塞、爱·摩·福斯特等位。但是她的杰出与伟大的地方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也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弗吉尼亚·吴尔芙就曾说过: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的地方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平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应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屡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进程。这类着力分析人物性情和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类现代性,加上她的机灵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奇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时间吸引读者。

并且说:当时(指十九世纪初)流行夸大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令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遭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⑴820)最敏锐的视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和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露生活的悲喜剧的高深技能。

我知道简·奥斯丁是在1940年,我跟母亲去看了电影《屏开雀选》,是由当时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大牌明星劳伦斯·奥利佛(LawranceOliver)跟葛丽亚·嘉逊(GreerGarson)主演的,其实那就是根据简。奥斯丁的长篇小说《狂妄与偏见》改编的。然后到了1946年,我进了当时的圣约翰大学附中,所上的英文课的课本就是这本《狂妄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

通过上述的叙述,我唯一的感受就是,不管你是做甚么的,要想取得成功的话,都不是偶然的。是要付出辛劳的代价的,也是需要日积月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