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念 > 正文

励志文章: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发布时间:2021-01-27

励志文章: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励志文章: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一个人看上去从生到死几十年不算短,但却用尽一生精力也难写好一个“人”字。人们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觉得,这句颇具哲理的警语,其重要意义在于给人以自信,鼓舞我们去奋斗、去争取、去拼搏,写下人生最壮丽的诗篇。其实,你若仔细想想,认真视察一下现实,仔细斟酌斟酌,就会发现,这句话本来就是错的,正确的答案是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

你本来就是偶然地莫名其妙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不能事前拟定诞生计划,你小时候建立理想,想当科学家、画家、作家、诗人,那是你“想”,最后为你安排工作的是他人,不是你想干甚么就干甚么。这其实不是说人生一点主动权也没有,我是说,人生的主动权是十分有限的,我们常常体味到的是身不由己,想干的事不能干,不想干的事干不完,人的一生,总是处于被动当中。要说主动,只是相对而言。弄清人生的被动状态并不是自我放弃,听天由命,而是建立一种人生的达观态度,不应由于自己命运不济而怨天尤人,也不可自渐形秽,妄自菲薄。积极做好自己的事情。当你一个人,没有他人干扰的时候,你可以静静地想:自己到底干了些甚么?能否做到问心无愧。

人生是不断的自我否定的进程。当我们漫忆往事的时候,常常感到过去的自己是那样的笨拙,那样的傻、那末无聊,仿佛觉得现在的自己和原来的自己截然不同。但事实上,你在他人眼中,过去和现在没有甚么两样,你还是你。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信他人还是信自己?窃以为,他人看自己和自己看自己常常走两个极端,他人总是用不变的眼光看你,你的印象在他人的大脑中构成后,常常不容易改变,即便你真的判若两人了,由于思惟惯性的作用,他人也很难接受。而自己常常也走极端,常常夸大地肯定现在的自己,而否定原来的自己。比如,作家写东西,常常是这样,认为过去写的东西都不满意,满意的是手中正在写的东西,实事上,手中写的东西未必比过去写得好,但自己总是固执地相信现在。其实,很多人即便不写稿也有这类心态,过于喜欢现在的自己,而鄙视过去的自己,从而走入形而上学的怪圈。因此,哲人说:认识自己是一件最难的事情。

俗语说,找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把这句话中的人解释为自己的努力,把天解释为机遇、情势、偶合等客观存在,那末这句话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事习以为常。我们常常具有美好的理想和欲望,但费尽千辛万苦,也未必能实现,这致使了很多人陷于失落和忧心忡忡的地步。

当你认真地读《老子》时,你就会弄明白,人本来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我们的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我们具有过量的愿望,而迷失了自己,使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愈来愈远。当我们蓦然回首,重新审视品味人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人没有满足,就没有欢乐,记住“满足常乐”这句古语是多么的重要。人常常对自己所具有的一切不知道珍惜,而对自己设计的所谓雄伟蓝图心驰向往,这本来就是本末颠倒。当你换一种眼光,看到自己的富有,那末你就会找到真实的幸福。固然,满足的实质是乐观态度,而不是小富即安,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消极人生态度。

“生死有命”,是唯心的;而命有生死,却是每一个人都要严肃思考和认真对待的。只有生命之炬的热忱燃烧,才能绘诞生的彩卷,才会谱下死的壮歌。生前忘我奉献其实不断创造财富的人,死后他的精神就会成为更宝贵的财富。生是漫漫人生的开始;死,是短暂人生的终点,但作为生命的价值,却不该有也永久不会有句号。

人生,就意义而言,一般生更重要,就价值而言,死更关键。一个有价值的生命,死后比生前更悠远。人类的历史,不但是生与死的相衔,而且是死与生的接力。因此,生与死都是人生的里程碑。生是乐章,但人生仅只一次;死是憾事,但这是大自然的法规。而真正可悲的,是不死的苟活和厌世的浮生。唯有珍惜生命,生命才有价值;唯有奉献生命,生命才会永生!

不朽,不是用碑石筑成;心灵的记念,才是不朽的丰碑。生着,如果不活在活人的心里,那他就早已死掉了。诞生,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生存,使每一个人在运动中渐渐拉开距离;而死亡,有的人乃至可以一下子冲到最前面。人,克服了死,便有光辉的生。生是播种,死是蕴藏,人生就是耕耘与收藏。不管谁的生,总会有种种莫测的变幻;有的人的死,却在一瞬间铸就了一生。患者只知道死的可怕,却把生看得特别轻松;智者把死看得十分严肃,因此更晓得妄生的可悲。死是教会人类认识生之宝贵的最好教师。对生而言,死并不是结束,而是一种改变;死亦非死,而是一次新生。这样,人类才可以洞穿死亡的阴影,从而更加强烈地感受生的光亮。生,总有一死;死,有时却意味着永生。正像诗人臧克家曾概括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生与死的辩证法。

生是一支歌,死是一把火。英雄用生命的第一声礼赞和死的最后一团烈火来谱写人生。从死的角度思索生,才可能把生说透;从死的视角审视生,才可能把生悟彻;就生论生,常常流于浮浅,正像柏拉图所说:“求知是学生和学死。”死,于不同的人,其内涵常常也是不同的。有的人,死即意味着肉体与灵魂的一并消逝;有的人,死只是肉体的灭亡,而灵魂却可能成倍地延长乃至不朽。生与死,人们津津乐道的常常是生,但真正震动灵魂、牵动人心和耐人寻味的却是死。生本来是死的畅想,死要成为生的绝唱。有的死,是生命不朽由有限通向无穷的驿站。死,有时是生的诠释,有时是生的飞腾,有时是生的升华,乃至有时是生的转折。生,展现着比诞生更丰富的内涵;死,包容了比死亡更深入的内涵。人,只有把信心作为人生的支点,把精神作为生命的支柱,才可能克服乃至超出死亡。

英雄,视死如归。因此,诗人赞美英雄气贯长虹,哲学家却赋予死美学价值。珍惜生命所得到的,疏忽生命该得到的,忘记生命没得到的,人材会活得无愧、无怨和无悔。丰子恺先生曾将人生比作“三层楼”。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资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资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第一层,即把物资生活弄得很好,衣食无忧,这样的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界上也很多,即所谓的“知识份子”、“艺术家”。还有一种人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资欲”、“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而在他看来,弘一法师的人生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理论,他做人,一定要做得完全。他早年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便是迁居在二楼,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因而,爬上三层楼去,出家、修净土、持戒律这是固然的事,绝不足怪……

想一想自己走过的这半生,现在也只不过是住在第一层楼里,虽然有时会登上楼梯到二楼看看,转转,但终归由于惰性或不专心,不能久居其中,顶多是去“玩玩”,而至于更深奥的“探求人生的究竟”之类的东西则不曾想过。但正如丰先生所说,住在一楼和二楼的人占了绝大部份,所以对大多数的人来讲,能将“一楼”经营好,闲暇时登上“二楼”陶冶一番,也算不虚度年华,如果人们都能做到这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也会更多一些温馨和可爱。因而可知,只有饱蘸心灵之墨才能写好人生,走好人生路,唱好人生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