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生上进,全在挫折
文/周凌峰
那时节我刚开始工作,不乏豪情,活儿干得也漂亮,部门经理老邱对我很是赞美,说我有他年轻时候的风范—其实他也才四十岁左右,正当壮年。
邱经理出身农家,中学毕业就参了军,在边远的山窝窝里头服役,偶然得到机会借调到省军区,但依然是个大头兵。以他的资格,想要取得一个提干或是转志愿兵的资历,难上加难。
眼看复员的日期一每天近了,老邱心急如焚。他当年从军参军,就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如果就这样回家,所谓实现梦想,也就无从谈起了。如果是他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多半会打退堂鼓,或是绞尽脑汁寻求捷径,老邱却没有这样的条件,他唯一能依托的,就是自己的勤劳和细致。
农村庄弟的质朴和军人坚忍的意志成了老邱的本钱,老邱在出勤之余,主动做起了服务工作:每天早起一个小时,将整栋大楼里里外外打扫得一尘不染,就连首长办公桌上的每一个茶杯,也清洗得干干净净,并沏满清茶。没有人要求老邱这样做,也没有人在老邱自觉做完这一切以后,当面给个许诺,至于是否是有各种异常的声音,我没有问,老邱也没有告知我,但努力背后的孤独与艰辛,是不难想象的。
复员的日子将近,老邱能做的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出勤,认真做服务工作。转志愿兵的名额下来了,老邱的名字赫然在列,有人质疑老邱的资历,首长反问:“他是我见到的最勤奋最认真的兵,我们不留这样的人,留谁?”
我认识老邱时,他是公司最资深的高级人力资源师,这段许三多式的经历,奠定了他成功的出发点。
这些年来,每逢遇到挫折或是不顺,我都会想起老邱的故事,品味越久,就越觉得此中有真意。
还有一名同事,一样让我敬佩不已。
那时我刚到电视台不久,接到的任务有些辣手—要去造访的是位谦逊的老先生,他平时深居简出,几近不和媒体打交道,自然也就不便接受采访。
截稿期日趋邻近,依然是没法联系上。我最后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老先生的工作单位“堵人”。一名热情的同事见我信心不足,自告奋勇给我掠阵。
堵人是记者的必修课。我们一途经关斩将,找到老先生的办公室,要求他接受采访,老人家直言谢绝了。离开的时候,我分明感觉到,他委曲握住我的手,几近是将我“送”出了门外。
我很少遇到这样为难的场面,就在心里寻思其他采访对象,并且很快做好了第二套方案,回头和同事商量,她头一扬,撂下一句话:“我们明天再去!”
那阵子天气不好,连着几天都是暴雨倾盆,我们淋得一身透湿地找上门去,得到的结果却半点暖意都没有:老先生要末出差在外,要末“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找不到老先生,我们只好从上下四旁入手。我守在家里整理背景材料,同事负责现场蹲点。几天以后,资料搜集齐备了,老先生单位同仁也被同事磨了个遍,他们有的答应给我们递送采访提纲,有的还偷偷把老先生的手机号码给了我们。
终究,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我们在老先生住处不远的一家咖啡馆,成功约到了采访。()和老先生谈话时我们才发现,他很认真地看了我们的采访提纲,也知道了我们这几天的“堵人”经历,看来工夫不负有心人的说法,一点都不玄乎。
完成采访后,当我向这位坚忍不拔的同事表示感谢时,她又把头一扬:“这算甚么,之前采访一名着名的学者,他谢绝了我18次,我磨了他19次,最后我们成了忘年交。”
《曾国藩家书》中说:“平生上进,全在挫折。”或许真想学点东西,收获一点经验,就应当直面逆境,不躲不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