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坐“第一排”
文/金丽
5年前,22岁的我来到这家策划公司。第一次开会时,我打量了一下,会议室中间是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沿会议桌周围有两排椅子,我认为,椭圆桌边坐的是公司领导及资深员工,自己是新人,还得低调一些。因而,找了个“一环外”靠角落的位置坐了下来。
会议内容围绕着策划选题来进行,一些老员工针锋相对地争辩着。我看到坐在后排的员工有的低声聊天,有的玩手机,恍如会议的主题与他们无关。我想自己是新人,做甚么选题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就心安理得地坐在后排坐位上消磨时间。
转眼半年过去了,每次开会,我都坐到不起眼的角落,玩手机或与混熟了的员工在下面开“小会”,虽然落得个清闲,但从未引发过老总的重视。
偶然的一次经历,震动了我那颗不甘平庸的心。开会时,喜欢和我一起躲在角落的张颖,由于负责公司的一个重要项目,被领导点名到前排发言。看着本来和我一样默默无闻的人瞬间离开了自己的圈子,在同事眼前侃侃而谈,我反问自己,为何不能主动表露自己的价值呢?难道自己甘心这样一直默默无闻下去吗?发现了“第一排效应”后,我经过反复考量,决定逼自己一把。
那天,公司就一个大型文体活动策划方案进行专题讨论,我对这次活动的方案思考过屡次,在一些环节上有着自己的独特创意。来到会议室时,我看到前排有个空位,就鼓足勇气,迎着同事惊讶的眼光英勇地坐下了。
选题讨论会按时进行,几个老员工前后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老总环顾四周,鼓励其他员工各抒己见。我坐在老总斜对面,他把眼光适时地投了过来,那眼神里饱含着鼓励、期许。“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而我把方案中自己有独到见解的地方逐一说了出来。想不到的是,老总对我的见解竟然很是赞成。
尔后,我每次都让自己融入到会议讨论中,也愈来愈有自我存在感。我渐渐主动争取坐到老板身旁,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在老板身旁具有了一个固定的位置。
2012年年底,我跳槽到一家销售公司。公司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但同事和老板的关系却显得有些拘束。我第一次参加公司会议,就发现同事们总是“躲着”老板,特别是老板对面的位置空着没人坐,我瞅准机会,英勇地坐到了老板对面第一排的位置上,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对公司业务发展的意见和详细计划。老板一边听一边露出了赞成的表情。会后,我取得了和老板面对面交谈的机会,更加详细地论述了自己的想法。()再开会,我就座到了老板右手边的坐位上,这样不但能和老板更好地交换,还能展现出自己工作的积极性。
尔后的工作会议上,我客串起了会议主持人的角色,老板提出的问题,我都会积极地回答。老板任人唯贤,3个月后,就提拔我做他的助理,主管人力资源和业务拓展。同事们对我的升职速度目瞪口呆,调侃我是“外星人”。
利用“前排效应”,再加上自己的实力,我赢得了发展自我的机会。而5年的职场经历,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要在职场获得更好的发展,要有一定实力,也必须有异于常人的胆量,这个胆量就包括敢坐“第一排”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