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礼贺词 > 正文

桃花源记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1-05-10

桃花源记的翻译

桃花源记

晋陶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恍如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来往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历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这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这人逐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很多天,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性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怅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上着名的田园诗人。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困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从军、县令等一些小官。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究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期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幻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居住田园的道路。陶渊明归隐后亲身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酷爱了。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质朴劳动生活的诗篇。由于他是田园诗的首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平常的农村生活,反应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情与情趣。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其实不意味着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述中包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酷爱和对自然的酷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成心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点,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

陶诗还善于将深入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类情、景、理融合构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常常使人向往。这些艺术特点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中。诗中语言朴素自然,表情涵蓄委宛,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陶渊明虽居住田园,却仍未忘记现实,也未低沉颓废,这类执著于自己寻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构成了陶诗的另外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忿雄浑的风格。

虽居住田园,陶渊明仍没法回避现实,自然灾害和社会骚乱仍困扰着他。现实的黑暗、丑陋,本身的经历的痛苦和艰辛,和农村的凋蔽、荒芜,便引发诗人深沉的思考,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前途,只能寄希望于理想境地,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同等、自食其力的桃花源理想社会。基于对幸福安定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这些文章质朴自然,有真情实感,言浅意深,深为后世推重。宋朝作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陶渊明对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模样。

鲜美:艳丽美丽。

异:惊讶。

穷:穷尽。

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起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恍如:隐模糊约,形容看的不逼真的模样。

舍:舍弃,放弃。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的宽阔明亮的模样。

平旷:平坦宽阔。

俨然:整齐的模样。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相互听到。

悉:全。

外人:陶花源之外的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历来:从哪儿来。

要:通邀约请。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先人。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间隔:断绝了来往。

不管:不要说。

具言:详细的说出。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皆:都。

延:请。

不足:不值得。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及郡下:到了郡城。

既:已。

志:做记号。

寻向所志:寻觅之前所做的记号。

遂:终究。

南阳:郡名,现在河南南阳。

规: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寻求,探求。

津:渡口。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居然忘掉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有数百步之长,其中没有其他树木,地上的芳草鲜嫩优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渔人觉得十分惊奇。又继续向前走,想走完这片桃花林。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起源地,走到那里便发现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的洞口,洞口好象有亮光;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刚进去时洞很狭窄,仅能容得一个人通过;又朝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开阔明亮起来。里面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及桑树、翠竹一类东西;田间道路交错相通,彼此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桃花源中的人来往、耕种、劳作,和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如出一辙;老老少少都很安逸快乐。

他们看到渔人以后,大为惊异;问他从甚么地方来,渔人全都作了回答。他们就约请渔人到家里去,备酒杀鸡热忱招待。村民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探问外界消息。他们说自己的先人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小孩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此以后不再出去;因而就跟外界隔绝了。又问渔人现在是甚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代,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就详实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十分感叹。其他的人也都约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拿出酒食来招待。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没必要对外人讲。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老路回去,一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就往见太守说了自己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去,寻觅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居然迷失方向没有能够找到原来的道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情,就高兴地计划前去探访。但没有能够实现,不久就生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寻觅的人了。

[赏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古典诗歌很重视创造意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创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桃花源记》既假定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也虚拟了一个迷人的生态环境。山外是一条可以打渔的溪流,两岸有将近一千米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里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请看:田野里有庄稼,有桑园,有竹林,水池里有鱼虾等水产品;鸡鸣狗叫,万物欢腾;老人小孩一个个都乐陶陶的。

《桃花源记》中我们随处可见的那种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与诗人在《归园田居》诗中所描述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景物和蔼氛是多么类似!与诗人在《移居》诗中所写的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又是多么一致!但《桃花源记》比作者在田园诗中所写的农村生活更美,更理想。《桃花源记》中的人们不但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汉,不管魏晋,没有封建君主的统治,没有如当时现实生活中的骚乱和灾害。正如宋朝诗人王安石在《桃源行》诗中所说的,桃花源人过着虽有父子无君臣的生活。可以说,它既是作者根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骚乱时期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如写武陵渔人初入桃源的一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源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把自己的进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的社会里,从而描绘出了一个这样形象化的美好的农村生活境地。历代读者都钟情于桃花源的田园生活,在于他首创了田园诗歌风格,《桃花源记》也自然成为农村生活的赞美诗。

真实的桃花源在那里?

这个《桃花源记》写出来以后,可以说一直被人们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桃花源在哪里。特别是到了现在旅游热,这个桃花源真的存在那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了。人们就更加关注,希望把它坐实。依我的看法,陶渊明写出《桃花源记》,实际上是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因素是他个人的这类田园生活,他描述的田园生活里有很多类似的写法,比如说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那末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意思。在与世隔绝的小世界里,过得是一种甚么样的生活呢?那末他有描述,比如说和周边的人的关系,还有和大自然的关系,都和《桃花源记》精神是相通的。假设他没有这类逼真的田园生活,他写不出《桃花源记》,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有一种思想文化的传统,《桃花源记》写的是一种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理想的世界。那末对理想世界的描述,这类勾画在陶渊明之前,在那些经典文本里思想家们已有过不同的表述。比如《礼记》,《礼记》的《礼运篇》提到这个大同,我们都知道大同小康.对大同的这个世界的描述,很多地方和《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说人和人之间非常的和睦不是靠一种制度,不是有一种权利,而是一种自然的亲和,而人们和大自然也是一种相对亲和的,这样一种理想的境地和《桃花源记》有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的关联。再比如《老子》里,《老子》描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来往,也是写这样一种小国寡民,我觉得和《桃花源记》也有关联。所以这类思想上的血脉给他提供了思想的基因,给他提供了一种思想的养料,这个应当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为何其他的人没有写出《桃花源记》,为何陶渊明写出来了?跟他所处的特殊的时期、生活的特殊的环境还是有关系的。比如《桃花源记》里提到的这个刘子骥,在现实当中也有关于他的其他的记载。说他曾到深山穷谷里有所发现,他发现了和神仙有关的甚么甚么东西;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说有些百姓为了回避战乱,他们在山沟或山谷里建立起类似堡垒一样的东西据险自守,在里面自给自足,过着一个半与世隔绝的生活。我想这样的一些社会现实,和由社会现实产生的传说都对陶渊明产生了影响。这样三个因素他自己、田园生活、对人生的这类向往,这个思想文化上这类传统、血脉联系,再加上当时现实里的这样一些事情融会到了一起,经过他的一种主体的艺术的加工,因而有了桃花源.

这个桃花源,我想如果就说桃花源在哪里?它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这个心灵和精神是多方面因素混合发酵,最后酿出的这么一杯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一种慰籍。我这个近几年到各地去旅游,最少我看到过有三处自己标谤和桃花源有一些关联的,有在湖南的,乃至还有在江浙一带的。固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个也没有甚么关系。但是桃花源它真实的价值在于当初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而今天也应当是我们心灵和精神当中的一种寄托所在。